“所謂‘玻璃門’是看得見進不去,‘旋轉門’即進去了來回被推諉,‘彈簧門’是進去了又被趕出來。能源電力領域天然具有壟斷屬性,更普遍的情況是,民營企業連投資的‘門’在哪里都不知道”“很多政策看似有方向、有要求,實則沒抓手、少細則,民營企業無從下手”……
“新能源和低碳產業發展前景巨大成為社會共識,企業蜂擁而上,新能源、儲能‘內卷’不斷,新興產業中過剩的是缺乏競爭力的產能,先進產能是短缺的”“我國民營企業基礎研究和人才建設依然薄弱,如果企業不進行創新甚至技術進步速度慢于競爭對手,就會喪失競爭力和市場份額。長此以往,‘新三樣’的優勢地位存在潛在威脅”……
在談及能源電力民營企業發展現狀時,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
能源體系的轉型,既需要國有企業的“參天大樹”筑牢基礎骨架、保障能源供應,也離不開“小而美”“快而新”“百花競放”的民營企業填補技術空白、激發市場活力。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我國電力民營企業已展現出勃勃生機和強大創新動能,但一定程度上仍面臨內外夾擊的發展困境。
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這部法律的誕生,在民營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標志著民營經濟從“政策支持”向“法治保障”的跨越。事實上,能源領域民營企業現階段的現實制約,正是《民營經濟促進法》、今年2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以及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舉措的通知》致力于解決的問題。要讓“小草”破土、“苔蘚”延展,唯有構建公平競爭、多元共生的市場生態,方能真正激發民營經濟的“光合作用”,使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各展其長、互補共進。
從“卡脖子”到“中國造”
能源電力民營力量不可或缺
“雙碳”目標下,全球能源技術競賽正酣,誰率先占據技術制高點,誰就贏得發展主導權。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底氣所在,在能源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系統專委會委員吳疆表示,電力能源這樣的大型基礎產業,是類似“熱帶雨林”一樣的復雜生態系統,既有大樹、也有小草,既有鮮花、也有苔蘚,既有巨無霸型的國有運營企業,也有分散靈活的民營企業,各類主體都是不可或缺的市場經濟產業角色。
“國有企業一般偏重基礎網絡運營平臺,民營企業則在裝備制造、建設施工、技術服務等環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有企業的優勢一般在于堅持投資、長期運營,可接受較低回報并貢獻更大社會價值,而民營企業則往往更善于技術、經營創新,搶先投資于新興領域。例如在電力裝備環節,國有企業主要沉淀于火電、水電、核電等傳統技術領域,而民營企業則更多投資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興戰略產業領域。”吳疆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薛菲看來,民營經濟的戰略價值,主要在于其“敏銳捕捉需求、快速技術迭代、靈活場景適配”的創新閉環。民營企業具有體制機制靈活、創新活力突出、市場敏感度高的優勢,這些優勢使民營企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推動我國能源產業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從“卡脖子”到“中國造”的跨越。
在產業規模方面,中國制造“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離子和太陽能電池年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已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而“新三樣”的主力軍幾乎都是民營企業。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70%,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全球銷量第一,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在電動汽車上的總裝機量連續七年領跑全球;鋰離子電池產量接近全球產量的80%,在咨詢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2025年度第一季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中,交流側出貨前五企業中,中資民營企業占三家:陽光電源、比亞迪儲能、海博思創,直流側出貨前五企業為清一色民營企業;光伏組件產量超過全球產量的80%并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據InfoLink Consulting統計,中國光伏企業連續包攬2024年、2023年出貨量前十席位。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衍生領域,我國規模以上的充電網運營商中,民營企業占比超80%,設施規模最大的四家運營企業——特來電、星星充電、云快充、小桔充電均為民營企業,合計市場份額超50%。
在科技創新層面,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04.5萬件,其中民營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占比達73%。比如,在光伏領域,民營企業多次刷新電池和組件效率世界紀錄,風電領域海上輸電、高寒施工、智慧運維等關鍵環節,不斷加大國產替代,儲能領域通過1300℃“開門燃燒試驗”,熱蔓延控制技術刷新安全標準。
江蘇的神通閥門、上上電纜,浙江的久立特材、寧波天生,甘肅的方大炭素……這些民營企業專注于核級閥門、管材、電纜、密封件、石墨材料等細分產業,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與聚焦于主設備的大型國有企業優勢互補,成為我國核電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投資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民營企業正嘗試參股核電,投資水電、“沙戈荒”大基地等能源重大項目。2020年以來已有吉利集團、萬向集團等民企通過參股方式參與項目投資,2024年8月核準的5個核電項目,總投資約2455億元,均配置10%的民營企業投資比例。
民營企業的技術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外空白,也推動我國參與國際能源技術規則制定。
比如,寧德時代作為核心單位參與的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是我國第一個以主要牽頭國身份參與完成的全球技術法規制定。就在不久前,由中國提出的IEC國際標準提案《光伏產品碳足跡產品種類規則第1部分:光伏組件》正式立項,這是全球光伏領域首個聚焦碳足跡核算的國際標準。這項國際標準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通威股份等光伏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策劃。
隨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電力行業中的民營力量愈發凸顯。新電改的重點之一,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放開兩頭,即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實行市場開放準入——發售電環節全面引入市場競爭,配電環節引入社會資本投資。
作為連接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獨立售電公司一開始僅從事“低買高賣”的中長期交易,協助用戶購買優惠電,如今開始為用戶提供電力交易避險服務和增值服務。通過聚合大量用戶,形成較為穩定的用電負荷資源池,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能源增值服務。民營售電公司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和資源整合能力,重構電力零售市場的價值鏈條。截至目前,我國民營售電公司已達2400余家,占售電公司總數近60%,近60萬家零售用戶通過零售市場購電,去年實現零售交易電量3.6萬億千瓦時,占市場化交易電量的58%。
此外,民營企業積極投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據國家能源局統計,一大批民營企業深度參與了智能電網、儲能、氫能、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領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其參與的前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約占50%。同時,民企依托算法優勢和響應速度,正積極參與虛擬電廠建設,例如深圳能源與華為聯合研發的全球首個氣象大模型新能源功率預測平臺,將預測精度提升10%~15%,緩解了電網壓力。
從外部“三道關”到內部“創新關”
民企高質量發展仍需“爬坡過坎”
外部環境制約與內生短板交織,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在客觀層面,擺在民營企業面前的第一道關是“身份”準入障礙。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陽鎮表示,在能源電力行業,即使通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混合,但民營資本在市場準入上依然面臨較大的“進入門檻”和“準入障礙”。
一位具有國有企業工作背景的民營企業從業人士李晶(化名)直言:“盡管部分投資領域允許民營經濟入場,但是在競爭過程中仍有不公平現象,如民營企業投資審批手續繁雜、市場準入的企業規模標準過高等問題。”吳疆指出,能源電力領域民營企業的發展門檻,存在產業制度設計問題,例如部分國有企業收購大型設備企業,既做甲方、又做乙方,既是壟斷型的采購者,又是強競爭力的供貨者,對其他民營設備企業構成不正當競爭,雖然這類交易已經被叫停整改,但類似現象需要各界持續警惕、及時博弈。
第二道關是“營商環境”障礙。盡管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與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但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政府信用缺失、政策執行偏離等現象。
李晶告訴記者,一些政府部門主觀上存在顧慮,不愿與民營企業打交道,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抓大放小”“重外輕內”的思想慣性,一些地方部門“新官不理舊賬”,企業也就不敢大膽投資。以獨立售電公司為例,部分市場參與者仍存在認知偏差,將其簡單歸類為“市場投機者”。此外,民營企業獲取土地使用權、礦產資源勘探、項目審批等關鍵要素的難度較大,信息壁壘嚴重。
據記者了解,當前能源領域民營企業投資范圍存在模糊問題,表現為政策邊界不清、產業準入動態調整滯后和新興領域規則空白三重矛盾。在油氣、核電、電網等傳統壟斷性領域,盡管國家多次發文破除市場準入限制,但細分環節的準入標準仍存在模糊地帶。在儲能、氫能、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賽道,民營企業投資也面臨“方向迷茫”。
融資難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援引自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分析,中小企業可能受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國際貿易摩擦等經濟大環境因素影響,銷售額大幅下滑、利潤不足,銀行往往難以追加貸款,甚至需壓縮貸款額度。一部分過剩產能、落后生產力面臨市場出清,不符合銀行信貸投向的趨勢和原則。
除了外因,民營企業自身也存在顯著的管理漏洞。小微民企普遍存在經營規范性弱、財務透明度低、信用記錄缺失等問題,推高銀行管理成本。部分民營企業在融資擔保時缺乏足夠的擔保物,盲目擴張規模將迫使金融機構承擔較大金融風險,疊加不良貸款歷史陰影,部分銀行從業人員滋生風險規避傾向,導致小微企業信貸供給動力不足。
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命脈和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基礎產業,能源電力具有強公共產品特性,政府規制嚴格、定價機制復雜,客觀程度上限制了民企在核心網絡環節的靈活經營空間。同時,能源電力行業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國家戰略安全與經濟運行安全,其規劃、建設、運營需滿足極高安全可靠性標準與嚴格準入審查,使得民企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中面臨“信任壁壘”。同時,大型能源項目屬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如特高壓輸電、核電、LNG接收站等,需百億級初始投資及長期低回報周期,遠超多數民企承受能力。
從民營企業自身而言,目前面臨的首要發展問題,是內生動力不足。
陽鎮表示,大部分民營企業習慣“以市場換技術”的舊有發展模式,在外向型經濟體制下民營經濟整體上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即通過廉價勞動力、廉價原材料以及傳統生產型管理模式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以“新三樣”為例,盡管其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了領先地位。然而,國內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既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外部壓力,也存在惡性競爭加劇的內部問題。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數據顯示,排名前50位的公司貢獻了研發投入總量的40%。入榜的中國企業主要包括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中國建筑集團、比亞迪,在數量上遠遠低于美國,并且研發十強企業排名中僅有民營企業華為1家。
能源技術研發周期長、專利壁壘高,且涉及多學科交叉融合,要求企業具備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能力乃至國家級實驗室資源,民企在基礎研發層面存在結構性劣勢。
天合光能虛擬電廠與數字能源中心負責人廖宇告訴記者,中國新能源產業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對歐美百年技術路線的追趕,但不少核心基礎部件和材料仍依賴進口。2024年,光伏企業90%的專利集中在“如何把硅片切得更薄”這類工藝改進上,儲能企業電芯材料的專利占比不足15%,基礎熱管理算法需要依賴海外授權,風機廠商年產能突破50吉瓦,卻始終繞不開斯凱孚的軸承、舍弗勒的齒輪箱,風電功率半導體、高穩定性主控系統等核心設備尚未完全國產化。
從“破障礙”到“練內功”
夯實能源民營企業發展底座
正視問題才能謀求發展,這不僅考驗民營企業的管理能力,也對政府治理、監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2月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公布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特別提到,要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要認識到,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各類所有制企業的違法行為,都不能規避查處。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對企業一視同仁。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若干舉措的通知》,旨在著力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該文件的出臺將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在能源領域的投資熱情和創新活力。
技術創新離不開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吳疆認為:“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各有各的活法、各掙各的一分錢,只要不被歧視、靠自己的技術能力競爭就好。企業需要的并不是特權,而是公平的基本權益。”
吳疆建議,在能源領域,在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技術標準”的基礎之上,還應進一步加強信息公開,以系統運行信息公開支撐電力市場良性發展;進一步監督推進電網無歧視開放,為各項技術公平提供網絡平臺;對于各類企業的技術創新及時跟進,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優勝劣汰;對新能源上游產業環節,及時開展反壟斷監管,鼓勵真正的創新;不斷更新并公開技術創新規劃、技術發展路線、重點技術目錄,敞開大門吸引全社會參與技術攻關等。
陽鎮認為,除了加快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強化民營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外,還要強化落實競爭中性原則。一方面需要切實推動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機制。重點對各級政府的相關政策文本和保護主義做法開展重點清查,著力破除各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行為規范,探索跨區域的公平競爭審查的工作機制。在充分競爭性領域與相關行業提高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對能源、電信、金融等投資領域擴大反壟斷審查范圍。另一方面,需要在各類創新政策、產業政策與財政稅收政策等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強化競爭中性原則,破除明顯的“規模偏好”“所有制偏好”“產權偏好”,進一步強化政府各類市場扶持性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的公開透明度。
面對融資難、融資貴兩大“高山”,薛菲建議,進一步加大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多渠道拓寬民營企業資金來源,創新股債等融資方式,推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同時,要消除各類隱形壁壘,加大市場競爭執法力度,讓民營企業能夠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陽鎮指出,首先,持續深化金融服務體制改革,推動國有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融資服務“一視同仁”,在部分新興產業領域與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領域增加對民營企業創新融資支持力度。其次,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推動政策性銀行開展中小微企業“普惠貸款”專項行動,著力完善國有銀行信貸考核體系,持續引導國有銀行定向支持戰略性產業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最后,加快建立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利用數字技術精準打造中小微企業信用分級“畫像”,處理好民營企業金融支持與金融風險防范的關系。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能源政策與市場研究院院長凡鵬飛表示,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政府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一是要優化能源投資審批流程,通過一窗受理、在線并聯審批等方式,進一步提升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效率。二是要健全能源領域政企溝通協商機制,完善民營企業權益維護機制,最大限度減少行政手段對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干擾,為民營企業積極向政府反映問題提供了暢通渠道。三是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能源合作,國內外智庫機構要加強對民營企業參與國際能源項目的支持力度,從而增強我國在新能源裝備制造、跨境能源項目等領域的話語權,助力構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能源國際合作新格局,提升我國能源產業全球競爭力。
對企業自身而言,要練好創新發展和誠信經營兩大“內功”。擺脫傳統要素驅動企業增長的舊有路徑,通過數據、技術、創新、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驅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在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在未來前沿技術突破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發力。
廖宇表示,上一代能源電力民營企業用“敢闖敢試”撕開了市場缺口,而接班人們需要弘揚新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故事,從來不是國企和民企的零和博弈,而是兩種力量在競爭中共同成長的“協奏曲”。“內卷”不可怕,可怕的是低維度內卷,當能源電力民營企業真正沉下心來做技術、育人才、建生態,民企的靈活優勢才能在更高的賽道上重新閃光。